《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解读(四)
时间:2010-04-21 17:57 浏览量:

中心城区面积980平方公里

980 组团互动城一体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分析图

新总规确定泉州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此前确定的八大组团基础上,增加环泉州湾的周边乡镇(不涉及周边县市的城区部分),范围为980平方公里。晋江、洛阳江似二龙戏珠一般连着泉州湾,将泉州中心城区自然分隔,为组团式城市布局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底。针对城市内部,从规模向效率型发展模式转化,从分散向整合型的空间发展模式转换。针对区域,培育高端服务中心,满足企业转型需求,提升区域中心地位,扩大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可持续发展,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生态景观及人文景观。(记者:黄小玲/文 张九强/图)

12个组团

公共布局逐步向泉州湾口位移

中心城区以“一湾四山两江”为依托,形成“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组团之间以水体、山体间隔,使每个组团具有良好的近山和亲水性,促进人与自然的交融。同时,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中心逐步向规划区核心地带泉州湾口位移,打造区域服务中心。

●中心组团:由泉州古城和古城东部平原区域组成。规划泉州古城进行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搬迁中心片区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疏散古城人口;进一步完善古城东部的市级商业服务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

●北峰丰州组团:围绕福厦高铁泉州站,加快建设现代物流、生活居住、娱乐休闲等设施,注意规模控制。

●东海组团:重点完善市级行政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业、文化、商务办公、生产性服务等综合功能。

●城东双阳组团:依托华侨大学,提升科研、教育服务职能,借助海峡体育中心带动作用,完善医疗、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生活居住区;逐步对工业用地进行置换,大力发展与传统产业相配套的职业教育。

●江南池店组团:江南浮桥一带,依托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发展轻污染的相关产业,同时建设滨江生活区与沿江景观走廊。池店镇一带,沿晋江南岸建设生活居住、综合服务等设施;依托泉州开发区,继续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轻纺化纤、体育用品、工艺礼品等产业。紫帽一带,依托出口加工区,精心配置经济辐射力强、科技含量高、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吸引出口型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培育服务全市产业升级、产品出口的功能。

●仙石西滨组团:在内环快速路以东的环湾核心区域,承担未来高端金融信息服务、商务办公等区域职能。近期重点深度开发建设江滨片区,远期逐步向西滨一带拓展。西部的新店一带,重点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综合性生活设施。

●蚶江祥芝组团:在石湖路以北的蚶江镇区环湾一带,承担大型市场和物流等职能,预留未来会展发展空间。石湖路以南的工业区一带,依托石湖作业区,大力发展临港型工业、保税仓储和物流园区;祥芝一带,依托国家一级渔港,建设海洋科技园、国家级渔业基地和区域性水产品批发市场。

●洛秀张坂组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政策体制等综合优势,打造海西中部台商投资聚集区、对台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港口物流业和区域产业创新中心。

●河市马甲组团:作为泉州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坚持低密度、生态化开发原则,发挥仰恩大学培育教育科研功能作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高等教育、生态观光农业、高档住宅,禁止其他一切产业进入该区域。

●崇武山霞组团:依托崇武古城和滨海资源,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架设,重点培育旅游服务职能,培育综合性功能。

●黄塘组团:以台商创业基地开发建设为契机,引进科技型台资项目,同时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培育综合性的功能。

●磁灶组团:围绕建材陶瓷产业发展与提升,完善城镇生活、服务等设施,培育综合服务功能。

空间结构

一湾四区多组团

中心城区以“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实现沿江发展、跨江发展,走向面海环湾。“一湾”即在环泉州湾地区精心打造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职能中心,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国际商务、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主体是环湾的五大区域性功能中心(东海行政中心、洛秀科技创新中心、仙石企业决策中心、西滨生产服务中心、蚶江商贸会展中心)和市域商业中心。

工业用地

向外围工业园区集中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划分了禁止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适宜建设区域和已建区,其用地发展方向为“东进、南下、北优、西控”,城市用地主要向东、向南发展,优化北部功能,适度向西发展。

工业用地原则上退出环湾核心功能区,即退出中心组团、仙石西滨、东海和白沙等环湾核心功能区,向外围工业园区集中。规划重点构筑四大工业片区(洛秀工业园区、清濛工业园区、江南工业园区、石湖工业园区)和四个特色工业园区(洛江经济开发区、黄塘台商创业基地、崇武山霞石雕工业园区、磁灶陶瓷工业园区)。

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BRT+常规公交

规划希望建立现代化、可持续的绿色交通系统。

具体发展目标为:完善道路网络建设,提高主要干道平均运行车速达35—45公里/小时。中心城区内主要组团间,实现小汽车30分钟内通达。中心城区与规划区各主要市县中心之间,实现小汽车45分钟内通达。2030年公交出行比例提升至30%—35%以上,跨江客运交通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0%—50%。

规划中心城区公交系统由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干线、支线等共同构成。规划泉州紫帽站(客运南站)、泉州洛江万安站(客运北站)、泉州洛秀站(客运东站)、泉港客运站、晋江龙湖客运站、石狮客运中心站、石狮服装城客运站、惠安客运站、南安客运站、水头客运站等11处“公路—城市公交”换乘枢纽,预留泉州霞美客运站。城内公交换乘枢纽5处,包括洛秀、东海、浮桥、仙石、丰泽。

至2030年,中心城区公交车辆总数达5000—5600辆,合计18—20辆/万人。

古城保护

控制建筑高度 守护山城江格局

规划确定历史城区即古城面积为6.41平方公里,具体保护范围为:东部北段以护城河岸线外侧为界,在护城河与温陵路交汇处转以温岭路东侧建筑红线为界;南以晋江北岸“鲤鱼”形态控制线内侧为界;西以笋浯溪岸线外侧为界;北以环城北路北侧建筑红线为界。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规划将泉州市域划分为5个历史文化环境区,并在古城外规划确定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5个历史文化环境区为:泉州古城历史文化环境区;六胜塔—安平桥沿海历史文化环境区;崇武—泉州沿海历史文化环境区;安溪历史文化环境区;永春—德化历史文化环境区。

古城外规划确定10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泉州洛阳桥及两侧古镇古村落保护区、泉港土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区、泉州东海法石历史文化街保护区、泉州东海蟳埔传统民俗文化村保护区、泉州丰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惠安崇武历史古镇保护区、晋江陈埭镇涵口传统文化村保护区、德化上涌镇杏仁古街保护区、安溪湖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晋江金井镇福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

建设时序

先以东海片区疏解老城功能

本轮规划采用确定空间发展时序的方法来指导建设。

近期发展:预计201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约18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194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7.5平方米左右。近期建设重点为:结合海峡体育中心的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利用东海行政中心的建设,逐步疏解古城的功能,加强泉州古城的保护,同时带动东海片区、城东双阳片区的发展。逐步培育仙石、蚶江等地区的区域性服务职能,加快环泉州湾地区的用地控制与功能置换,为环泉州湾核心区的整合功能培育奠定基础。利用跨海、跨江的交通通道建设,加强江南、洛秀、石湖等工业区的产业联系与集疏运组织,促进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中期发展:预计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210万人,用地规模达到22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6平方米左右。中期建设重点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泉州古城的保护,加快向洛秀片区、江南片区发展。逐步完善仙石、蚶江等地区的区域性服务职能,逐步形成环泉州湾核心功能区。进一步加强洛秀、石湖等工业区的产业与集疏运组织。

远期发展:泉州中心城区将与晋江、石狮、惠安等实现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环泉州湾大都市区,实现“一湾两翼三带”的网络化城市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多中心、组团式”环湾型山水园林城市,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规划区范围]

中心城区面积98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的万安街道、双阳街道、河市镇和马甲镇,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市的池店镇、紫帽镇、陈埭镇和西滨镇,石狮市的蚶江镇和祥芝镇,南安市的丰州镇和霞美镇,惠安县的洛阳镇、东园镇、百崎乡、张坂镇、崇武镇、山霞镇和黄塘镇。中心城区要形成“一湾四区、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城市职能]

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台商投资区。

构建对台交往平台和区域通道,建设全国性的专业会展中心和专业技术服务、研发中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商贸、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人口规模]

预测到2030年,泉州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为280万人。泉州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约为99.7平方米,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公里。

[用地规模]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达到94.86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建设总用地的近34%,人均居住用地33.88平方米。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新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面积占新增住房面积的比例提高到15%左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