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开展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总结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在近期召开的全省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现场会上,石狮市和安溪县分别作典型经验交流,我市9个典型案例入选全省19个低效用地再开发典型案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切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现将9个典型案例分期予以刊发,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刊发——《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改造项目》
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改造项目
(再开发类型:用途合理转换与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相结合)
一、项目基本情况
泉州工艺美术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聚集了木雕、金苍绣、木偶头、刻纸等泉州工艺美术艺种,涌现出卢思立木雕(鲤鱼化龙)、李尧宝刻纸、吴祖赞花灯等一批星光璀璨的大师。196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工艺美术厂参观时称赞:“丰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见其大,能传其神”。改革开放以后,工艺美术厂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房子失修失管,土地闲置。泉州工艺美术厂是古城内重要的工业遗存,承载着泉州工艺美术产业和城市发展变化历程信息,具有历史文化属性,也是城市的重要景观资源。
二、改造模式
为盘活泉州工艺美术公司闲置低效资产,泉州市文旅集团与城镇集体合作社泉州工艺美术公司合作出资运营,改造建设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修缮建筑面积约9300平方米,形成以“展览、收藏、研究、交流”为基本功能的展示交流平台、以“大师作坊、带徒授艺、非遗传承”为创作体验的大师工作室和以“工艺美术精品线上线下交易、拍卖”为主题的工艺品商业街等三大功能,为全市非遗项目以及小艺种传播提供空间载体,打造复兴泉州工艺美术传统艺种传承传播基地。
厂区改造前实景图
三、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指挥部+企业”,探索工业遗存更新路径
专门成立古城老城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古城保护发展和老城区城市更新工作。在泉州工艺美术厂项目中,指挥部负责整体规划和协调,引导原业主按照“保留特色、加固结构、重塑空间、植入功能”要求,以经营权租赁方式引入文旅集团进行改造和运营。在改造中,企业在指挥部规划指导下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更新,留住城市记忆;在运营中,企业挖掘拓展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建设泉州工艺美术文化园,增添古城新地标。以此模式,指挥部还组织对古城内的“巷遇”酒店(原无线电厂)等11宗工业遗产进行更新利用,弥补文旅设施短板,提高旅游服务能力。
厂区改造后实景图
(二)整体保护修缮,苏式建筑与闽南建筑交相辉映
按照“润物细无声”原真性修复保护模式,保留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对泉州工艺美术厂现存建筑进行“修旧如旧,保护性开发”的改造。在延续原来苏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并与周边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同时,通过多功能空间的植入、开放式广场的建设、非遗项目的展示互动,有效增强园区的开放性和活力。
大门改造前实景图
大门改造后实景图
(三)空间复合利用,培育“工艺美术+”新业态
采用“工艺美术+”的方式对存量资产改造再利用,提供收藏、展示、销售、创作、体验、研学等功能空间,推动工艺生产与文化创意、文化展示与商业服务跨界融合。打造集大师工作室(卢思立木雕、李尧宝刻纸、吴祖赞花灯等)、工艺美术博物展馆、学术交流中心、创意设计办公空间为一体的复合型工艺文化美术园,丰富古城文旅业态。
四、经验启示
一是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维持原有建筑肌理和空间尺度,以“工艺美术+”理念合理转换土地用途、复合利用空间功能,保护修缮约1万平方米存量建筑,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增加商圈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创新力。二是打造大师工作室(传习点)、工艺美术博物展馆、学术交流中心、创意设计办公空间,为37项泉州市级非遗项目活化利用提供载体,推动工业遗存按照世遗城市文旅发展要求保护利用,重新融入城市发展,实现土地、建筑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