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塞罕坝精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摘自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23日在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看着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2017年,我对你们感人事迹作了一个批示,提出了塞罕坝精神,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弘扬塞罕坝精神,荒漠高原变成了“美丽高岭”。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如今的82%,为京津冀地区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如果把林场林木按一米的株距排列,足足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弘扬塞罕坝精神,中华大地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增林扩绿最多最快的国家。良好生态环境,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林海苍翠连绵,高天白云舒卷。在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置身松树挺立的茫茫林海,绝难想象:始建于1962年的林场,曾是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漠沙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原林业部决定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听说塞罕坝造林需要人手,在承德读高中的陈彦娴和宿舍5个姐妹商议后,决定奔赴坝上地区。1964年,“六女上坝”,坐汽车颠簸了两天两夜赶到林场。369名林场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已是满头银发的陈彦娴回忆道,“房子不够住,大家就住在仓库、马棚、窝棚、泥草房里。最难熬的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有零下40多摄氏度,嗷嗷叫的白毛风,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一刮起来对面根本就看不到人。”“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塞罕坝人顶风冒雪,垦荒植树。然而,因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1963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林场面临困境。“我就不信这个邪,再来!”1964年春天,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职工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连续多日吃住在山上,共栽植落叶松516亩,成活率达到96%。王尚海激动得跪在山坡上,泪流满面。这一战,创造了我国高寒地区成功栽植落叶松的先例。现在,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成为尚海纪念林,一块写着“绿之源”的石碑告诉人们:这里正是百万亩绿色林海的起源地。“王尚海老书记在塞罕坝干了13年,心里始终牵挂着这片林子。1989年老书记去世后,家人遵从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了这里。”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党委副书记陈智卿说。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塞罕坝人闯过一道道险隘难关,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著名作家魏巍为林场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塞罕坝近60年的巨变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走向胜利!”曾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的刘海莹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继续发扬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立足“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的定位,坚决扛起阻沙源、涵水源的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要让塞罕坝的每一个山坡都绿起来!”塞罕坝人向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进军,大力开展攻坚造林工程。石质阳坡平均坡度达到46度,土壤厚度只有几厘米,机械设备根本用不上。肩扛马拉、镐刨钎凿、保水覆膜……10万多亩石质荒山被全部绿化。如今,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据测算,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万多吨,释放氧气近60万吨。“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党中央、国务院2015年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将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塞罕坝机械林场实施国有林场改革,强化公益属性,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由30.4万亩调整到97.9万亩。“近年来,我们大幅压缩采伐量,全面停止皆伐,加强森林抚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林场林业科科长崔岩说。“林场积极发展壮大森林碳汇、生态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引导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介绍,林场已完成交易造林碳汇16万吨、收入310万元,建成8万亩绿化苗木基地,近几年平均每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生态旅游带动周边区域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超过6亿元。好风景带来好光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百万亩森林,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说,“这是我们党领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他们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久久为功,塞罕坝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我们将继续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陈智卿表示,力争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增加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优质,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11月1日起,河北省制定的《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开始施行。“防火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处理好防火和旅游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重要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塞罕坝机械林场护林防火中心总调度彭志杰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要全力以赴把这片来之不易的林海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但总体上仍然缺林少绿、生态脆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志鸥表示,将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以水定绿,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不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稳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新征程上,永葆初心、勇担使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弘扬塞罕坝精神,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民将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为全世界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转载自“《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6日 06 版)”)(供稿:机关第一支部 张强波)